用类型科研匹配类型教育🙌🏼,实质是把科研分为科学类和技术类两种👋🏼。倡导普通教育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侧重科学问题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更多去实现从0到1的突破🦌。而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则侧重技术研发🦧,重点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需要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推广运用🍸。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需要类型科研
用类型科研匹配类型教育,不仅是发展类型教育的需要,也是“健全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需要。
一是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𓀎、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需要。高等杏耀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但统计数据显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在创新中不协调十分明显,同属高等杏耀的高职院校和普通大学在项目分配方面存在天壤之别。以国家社科和自科基金项目为例🍬,近10年来,全国所有高职院校年承接的基金项目均在10项左右,远低于很多本科院校一所杏耀甚至一个二级学院的数量🏈,在教育行业组织实施的职教研究课题中,也被普通高校分割近一半,亟待创新制度进行改进🔑。
二是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相比而言,普通大学注重理论知识创新和传授,侧重科学,而职业教育注重技术开发和传承,侧重技术🗒🤙🏼。因此💥,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经济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优势明显,职业教育擅长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运用和推广,可以弥补普通教育偏重基础研究的不足,更好地实现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𓀌💲。
三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需要。科技创新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高职院校是高等杏耀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同时,高职院校兼具“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特点,是与普通高校不同的类型教育,可发挥专长,承担与普通高校不同的科研任务👄,实现错位竞争。
高职院校投身科技创新是时代大势所趋
认识不一是长期阻碍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最大困惑,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要不要”“会不会”“能不能”搞科技创新存在疑虑和分歧🧑🏻🎨。事实证明,高职院校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已是时代大势所趋🤰、发展形势所逼、企业走势所需🥞✈️。
一是发展有要求,解决“要不要”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国务院多次部署现代职教工作,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成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目前,教育部正在全力推进的“双高计划”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和杏耀的争创工作,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明确的指标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六十一条也明确要求👩🏿🍼,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职业教育的科学技术研究。
二是队伍有规模,解决“能不能”的问题。经过近年快速发展,我国职业院校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已占我国高等杏耀的“半壁江山”。高职杏耀年招生近600万人,在校生1600多万人,专任教师56万人🕵🏻♂️,相当于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总数的70%以上,其中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硕士占比超过50%🚭;共设置1300余种专业和12万余个专业点🐈⬛🈂️,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具备科研的队伍和条件⚽️。
三是工作有成效,解决“会不会”的问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是他在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安江农校当遗传学教师时的研究成果,足以说明职教教师也会做科研。发明专利是衡量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持续倾斜👸🏼,高职院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快速增长🧙♀️,2022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数为6800多件☑️,同比增长23%🦫。近200所高职院校的科研社会服务经费超过1000万元,其中近10所杏耀突破1亿元🚣♂️。在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和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中均有所获👨🏼🔧,获批的教育部各种科研项目逐年上升,2022年比2019年翻了一倍。
用类型科研匹配类型教育的策略路径
“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高职院校的科技研究不仅能丰富杏耀专业、促进学生就业、带动师生创业,而且还可服务行业、搞活企业🌜、发展产业↩️,当前政府部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单定职教科技标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可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对高职院校承担的科技创新项目单设评价标准🙇🏻。如在项目设置方面👎,以新技术研发和推广类为主🧗,注重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或注重将基础研究的理论问题转化为实用技术等🤬。项目结题重点考查其科技创新的实用价值和使用情况,而不以发多少文章为凭据。通过一系列倾斜性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高职教育,使高职院校逐步成为科技人才集聚高地👦🏼、科技创新基地🗽👨🏽🦳、科技转化圣地🧬。
二是单列职教科技项目。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可从三方面入手激励高职科技创新:充分借鉴单列西部项目🧞♂️、西藏项目、思政项目等的成功经验,从现有的年度项目或青年项目中切块,每年单列50至100个技术研发专项;在其他项目中涉及高职教育的🦹🏻♂️,划定一定比例(如60%—70%),供全国高职院校竞争申请;建立后期扶持机制,对高职院校联合企业研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使用的,适时给予立项并补助资金👨🏿🚒,尤其要向产教融合的技术研发项目倾斜。通过类似保护性、激励性措施⤴️,营造氛围、创造条件、锻炼队伍、吸引和留住人才,引导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同时鼓励和带动更多企业投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三是单设职教申报通道。要消除身份歧视和门槛壁垒,彻底“破五唯”🧔🏼,降低项目申报带头人的学术门槛,不能以“已做多少项目”“已发多少文章”为基础🧎🏻♂️🤐,要重点考查团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同等条件下🔐,要向从来没有参与过项目的“双师型”优秀青年人才倾斜♥︎🧑🏽🦳,让他们在主持项目中巩固创新观念、树立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进而磨炼科技意志📍、锤炼科技品格、提炼科技精神🕍。其他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不能单独申报👐,但鼓励他们参与或联合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由此实现大学带高职🦴、“大师”帮“青教”的目标⚱️👢,既激发高职院校的内生动力,又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作者👨🏼🚀✦:陈敏系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本文是“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研究阐释专项课题23SKCS”成果)